刚拐进新华村村口,一座牌坊映入眼帘——高6.8米、宽12.8米,用2.8吨纯银打造。牌坊雕龙画凤、飞檐斗拱,其上“中国银器第一村”熠熠生辉。
漫步村中,“叮叮当当”的银器打制声不绝于耳,成了当地村民的生活背景音,这里“家家有手艺,户户有作坊”。
这座“银器王国”,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草海镇。生活在这里的白族群众,制作手工银器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精湛的银器加工技艺在岁月长河中代代相承,有着“中国银器看云南,云南银器看新华”美名。

一名匠人正在制作银器。人民网记者 程浩摄
“村里银器作坊有三千多家,我这儿的规模不大。”54岁的李金铭面带谦和笑意,将记者迎进他的“地盘”——鹤庆县新华千锤佳艺民族首饰加工厂。
打小跟着父辈学艺,李金铭细说往事:“早年间,村里的‘小炉匠’们一根扁担闯四方。一头挂风箱,一头挂小锤烙铁,足迹踏遍云贵川,远至东南亚国家和地区。”
岁月流转,技艺精进。新华村声名鹊起,银器远销海内外。2014年11月,以新华村银器加工技艺为代表的鹤庆银器锻制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步入李金铭的银器作坊,规模其实不小。手工车间里,匠人们正埋首赶制银质酥油灯、酥油碗,锤声清脆。在这里,每位匠人都有自己的方法和技巧,他们在方寸间用恰到好处的力度,将各式花样印刻在银器之上,独具一格、美轮美奂。
李金铭的银器加工作坊创办于2007年。他回忆:“那时信息闭塞,全靠背着样品天南地北‘跑断腿’。”如今,新华村名声在外,更多时候只需坐等客户上门。

鹤庆县新华千锤佳艺民族首饰加工厂生产制作的银器。人民网记者 程浩摄
从蹒跚起步到根深叶茂,李金铭家的银器销往全国各地。“主要客户群体集中于海南、青海、西藏、云南等地区的文创店铺。”他透露,去年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大关。
村里作坊林立,竞争激烈。如何突围?李金铭的答案清晰——守正创新。
“守正,是守住老祖宗传下的精湛技艺,毫厘不能差;创新,则要洞悉市场风向,打造更贴近生活的银器,让它飞入寻常百姓家。”李金铭解释。
“提起银器,大家总觉得‘贵’,觉得‘远’,不接地气。怎么办?”李金铭自问自答,“精品高端货,坚持纯手工,一丝不苟;日常实用器,大胆引入半机械化,降低成本,让价格更亲民。”
“半机械做的银水杯、银梳子,卖得火,市场认可,年轻人尤其喜欢。”他举例道,去年光是银梳子就卖出2000多把。
在线下稳扎稳打的同时,线上渠道也在不断开拓。借助“互联网+的”东风,李金铭积极探索电商销售模式。“我们正筹备组建自己的直播团队。”他坦言,“之前聘请网红主播,成本过高,有点扛不住。”
银器制作,原料成本是大头。今年尤其艰难:银价蹭蹭涨,仓库里压着货,资金链绷得紧。紧要关头,中国工商银行大理分行的“人才贷”如雪中送炭,随着300万元信贷资金注入,厂子的压力顿减。

鹤庆县新华千锤佳艺民族首饰加工厂生产制作的银器。人民网记者 程浩摄
资金到位,李金铭底气足了,一口气加购450公斤原料。“往年同期常‘断粮’,工人干几天就得歇工。今年原料充裕,总算不用‘干三天歇两天’了。”他言语间透着轻松。
响应政策,扶持特色。中国工商银行大理分行创新推出“人才贷”,精准“滴灌”土陶、木雕、银饰、白绣等领域的匠才。截至6月末,该行“人才贷”贷款余额已达2556万元,惠及全州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8人。
作为鹤庆银器锻制技艺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李金铭也有隐忧:“如今,能沉下心、坐得住,真正钻研银器的年轻人越来越少。”
好在,产业勃兴,磁力日增。村里年轻面孔渐多,他们中不乏国内顶尖学府的学子,也有技艺娴熟的新锐匠人。带着前沿的设计理念和扎实的工艺,他们为古老的非遗银艺注入生机与活力。
暮色渐浓,村中的敲打声渐渐稀疏。李金铭在作坊里,把次日要发的货品又仔细清点了一遍,银器在灯光下流转着柔和温润的光泽。新华村,这个因银而兴的村落,也在永恒匠心与不息传承中,焕发出愈加夺目的光彩。
(责编:徐前、朱红霞)
来源:人民网-云南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