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这天下午,乌蒙山深处的一个小村庄格外热闹。
在云南省昭通市威信县双河乡偏岩村委会旁的河沙沟广场上,来自各小组的村民自发聚集、拉起横幅,为陪伴了他们四年的“家人”——徐涛送行。
“拿着!带回昆明吃。”70多岁的村民刘明群给徐涛递上了一箩筐的南瓜、大豆、蜂蜜;“涛哥,你回去了也要常来看我们”……
拥抱、祝福、送别,村民们的言语让徐涛不自觉眼眶泛红:“在这里度过了1500多天,现在仿佛又是一次‘离家’。”

工行云南省分行投入资金帮助偏岩村建设体验式生态农业项目。受访者供图
时间回到四年前,2021年5月18日,中国工商银行云南省分行(以下简称“工行云南省分行”)开始定点帮扶偏岩村。徐涛主动请缨,脱下笔挺的工作服,换上耐磨的便装和运动鞋,背着行囊走向田间地头,开启了驻村生涯。
刚来到偏岩村委会,徐涛问:“我坐哪儿?”村支书回答:“你想坐哪儿就坐哪儿。”
这回答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徐涛驻村工作的写照。走访农户、通信网络排查、耕地复垦、森林防火、防汛抗洪……从小没在农村生活过,也没有基层工作经验的徐涛,步履不停地穿梭在村庄阡陌之间,脚底的泥泞逐渐化作与村民之间的真情。
徐涛也渐渐理清了驻村工作思路:“哪里都是我的办公室!要置身村民中,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
驻村工作光靠“拼体力”可不行。面对费时繁琐的农户、脱贫户、监测户基本信息收集工作,徐涛发挥了自己身为工行信息科技人员的优势,在偏岩村建立了一个“智库”,通过Java等编程语言开发信息管理系统,动态掌握村民信息、风险排查情况,减少繁冗的录入工作,还能实现信息准确性的自动校验。“原来需要10个人、花费2天才能完成的工作,现在只需要1分钟即可自动生成。”徐涛介绍。
驻村要“助村”,帮扶富民产业是关键。2024年,偏岩村花秋坪村民小组长王高位揣着一桩让他焦头烂额的烦心事找到了村委会:“没有路,杉木运不出村,愁啊!”
正在申报2024年帮扶计划的徐涛听闻此事,带上笔记本前往考察。原来,花秋坪村民小组在山上拥有700亩的杉木林地,成熟杉木保有量约10万棵。山高林密,为了将杉木运出,村民曾自己集资修建了一条没有硬化的毛路,不料还没用上几个月,路就被山洪冲毁了。
与杉木林交错排列的,还有村里荒废十多年的耕地。徐涛一点点向山顶爬去,300米的垂直距离,哪怕什么东西都不背也花了近1个小时,“近些年村里青壮年都外出务工,村里大部分是老人,无论是发展产业还是恢复耕地,都难在没有路。”

在工行云南省分行的帮扶下,花秋坪村民小组重修的道路。受访者供图
乌蒙山一山连一山,“要想富,先修路”。关键时刻,工行云南省分行投入35万元帮助花秋坪村民小组重修道路,徐涛与花秋坪村民小组一起做预算、商量公路走向和合适的会车点,每次回来,包里都鼓鼓囊囊塞满材料。
今年4月,1.2公里长的山路建成通车,开车仅需5分钟左右就能到达山顶。“这不仅是我们上山种地的便捷路,更是我们的增收致富路啊!”路通了,王高位满心欢喜。目前,有木材厂每年向花秋坪预订约1万棵杉木,预计年产值可达60万元。
为助力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今年工行云南省分行还投入9万元帮助偏岩村建设体验式生态农业项目,建成后村集体实现增收10万元,周边的学校也有了进行农业科技种植、师生互动体验活动的场所。
产业做起来了,村民们的心里底气足了,而偏岩村的“外貌”也在“悄悄”改变——工行云南省分行投入34.5万元在偏岩村安装路灯,驱散了夜间的黑暗与不便;投入60万元用于偏岩村五显坝小学整体环境提升改造,孩子们有了愉快学习生活的“乐园”。一条条硬化道路修到了学校、卫生所、村民家门口,普惠金融服务点成为村民身边“接地气”的金融服务站……
四年来,工行云南省分行共向偏岩村捐赠300余万元,完成了32个帮扶任务。
偏岩村的帮扶故事,正是工行云南省分行深耕乡村振兴帮扶工作的一个生动缩影。自2021年以来,工行云南省分行累计投入捐赠资金1296.06万元,实施帮扶项目156个;向定点帮扶村投入专项党费65万元,用于提升基层党组织建设。截至目前,工行云南省分行在云南共有60个定点帮扶点,共派出驻村干部62名,助力全省乡村全面振兴发展。

翻新改造后的偏岩村五显坝小学里,学生们在操场上嬉戏玩耍。人民网 雷霁摄
“有个村民和我说,他家小孩在外地上学,看见工行会感觉很亲切。我想这就是我们用心、用情帮扶最好的回报吧。”四年结束,徐涛带着经验、眼界和与村民们浓厚的感情“满载而归”,又有新的驻村工作队员接替了他的工作。
“下一步,我们将结合偏岩村的实际需求,把金融资源优势和帮扶点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有力有效推进帮扶点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工行云南省分行相关负责人表示。
(责编:木胜玉、李发兴)
来源:人民网-云南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