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浦区,一张由商会串联的“共生网”正在悄然形成,串联起大小企业,激活了街区经济的蓬勃活力。

“商会就像一根绳子,把珍珠串成项链。”日前,在中共黄浦区社会工作部开展的“零距离家园”开放麦活动中,瑞金二路街道“金咖联盟”负责人朱晓晔这样形容商会的作用。
放眼黄浦,这样的“绳子”正以多元形态出现在各个街道,编织着街区经济的未来图景。
商会“三认”:从陌生到共生的转变
“商会具有统战性、民间性和经济性。”淮海中路街道商会会长林卫慈道出了商会工作的基础:“我们有‘三个认’,分别是认门、认人、认事。”扎根黄浦30多年的他,将三分之一的工作时间投入到商会事务中,通过每周不间断的活动,把近200家会员单位紧密联系在一起。
淮海中路街道商会的“兴业圈”品牌颇具代表性。林卫慈介绍,根据业态分析,这个圈子有三个维度的内涵:红色之圈、兴业之圈和幸福之圈。“红色是党建引领,兴业是企业发展,幸福是价值实现。”这一模式获得了上海市工商联“一会一品牌”最具价值奖。
在瑞金二路街道,“金咖联盟”则展现了另一种可能性。“街头的咖啡馆都是一颗颗珍珠。”朱晓晔说:“街道提出‘转角遇到音乐、处处闻到咖啡香’,我们就把‘珍珠’串成项链,打造专属黄浦的名片。”目前,该街道已聚集了无数咖啡馆,形成了独特的街区生态。
跨界协同:异业合作的乘法效应
与行业协会不同,街道商会的特色在于“异业合作”。林卫慈认为,这正是商会优势所在:“商会要学跨界,尤其是商会掌门人。”
这种跨界思维,催生了意想不到的合作。林卫慈分享了一个案例:一位奥地利客商希望在其祖辈曾在淮海路经营咖啡馆的原址重新开店,而现址已是老凤祥。通过商会牵线,双方正在探讨“黄金+咖啡”的跨界融合可能性。
“对于商会,最大的挑战可能不只是串联企业,更多的是转型和升级。”从纯线下到线上销售占六到八成,豫园街道商会会员邓春旭感受到了商会带来的转型动力,在商会活动中毫无保留地分享成功的经验,并与同行共享流量。她说,绳子不怕细,就怕不共享,“一根线也能拉起一张网。”
痛点破解:商会成为政企沟通枢纽
“商会不仅是政府的商会,是企业的商会,也是企业的家。”打浦桥街道副会长李苗分享了商会“牵线搭桥”的故事:老旧小区停车难,她的充电系统想进小区,却卡在物业、业主、街道三方意见不一。商会把需求写进“民生清单”,在街道营商办牵头下,成功解决了难题。李苗说,绳子一头系企业发展,一头系民生痛点,“对上需求,才是真的共生。”
上海市酒吧行业协会会长叶丁源透露了一项新计划:明年5月,联合开心麻花把瑞金二路上一栋老楼改成“剧+酒”复合空间,晚上9点半前看剧,9点半后变身民谣酒吧,演员就是“服务员”,观众接着喝。叶丁源说,上海有3860多家酒吧,其中三成在黄浦,大家缺的不是客流,是新鲜场景,“绳子得往年轻人兴趣点上绑。”
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张冉认为,这正是商会发挥枢纽作用的关键领域。商会是“企业侧网格员”,把一线温度最快递给决策层。“绳子能不能系牢,关键看结点结在哪一层。”
黄浦区的一个个商会实践,展示了一个城市经济微循环的活力样本。在瑞金二路街道,“金咖联盟”成为了黄浦乃至上海首家“小个专”党建联系点”。张冉教授分析,街道商会具有独特优势:“它是一个平台型、中间型、桥梁型的枢纽型组织,实现跨界资源的整合。”
探索破解之道,串活街区经济
当前,黄浦区各街道商会正积极探索破解之道。从淮海中路街道的“兴业圈”到瑞金二路街道的“金咖联盟”,从豫园的商业转型到打浦桥的社区融合……这些探索共同描绘出一幅街区经济共生的画卷。
“归属感非常重要。”正如林卫慈所说:“我们是把自己的社区作为一个家,一个家园。”在黄浦,商会这个“小家”正链接着街区经济的“大家”,串联起蓬勃的经济生态网。
黄浦区委社会工作部表示,商会为绳,绳子可以短到一次团购,也可以长到一条产业链,希望在各商会及商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下,让每一根绳子都有处可系、有力可拉,串活黄浦街区经济,真正把“共生”做成可复制、可推广的黄浦方案。
(责编:严远、轩召强)
来源:人民网-上海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