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网络诈骗大致可分为三个环节:引流环节、诈骗环节、洗钱环节。
“接个电话就中招”非常形象,这正是“引流”的可怕之处——它往往是骗局的第一步,目的就是与受害者建立联系,为后续的精准诈骗铺平道路。
所谓“引流”,就是诈骗团伙通过拨打电话、发送短信或添加社交账号等方式,像钓鱼一样,将潜在的受害者(“鱼”)引导至诈骗分子所在的群聊或添加诈骗分子的联系方式(“鱼塘”)。
以下是这个套路的详细拆解:
第一步:精准获取信息,包装“合法外衣”
诈骗分子并非盲目拨打电话,他们通常会利用非法渠道获取的公民个人信息,使通话听起来“真实可信”。
话术剧本:他们会精心设计一个无懈可击的剧本,冒充各种权威或服务单位。
常见冒充身份:
电商平台客服(京东、淘宝、拼多多等):以“商品质量问题理赔”、“误开通会员需取消”、“快递丢失理赔”等为由。
金融机构(银行、证券公司、金融平台):以“调整利率”、“注销校园贷账户”、“提升信用额度”等为由。
政府机关(公安局、检察院、通信管理局):以“涉嫌洗钱”、“护照或社保卡异常”、“配合调查”等为由。
技术伪装:使用改号软件,将来电号码伪装成官方电话(如95/96开头或普通的官方号码),极具迷惑性。
第二步:抛出“诱饵”,建立初步信任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话务员(称为“引流菜商”)会严格按照剧本表演。
语气专业:语气听起来非常正式、专业,甚至能准确报出你的部分个人信息(如姓名、最近购买的商品等),让你不得不信。
“为你着想”:他们会站在你的立场说话,比如“为避免您产生不必要的费用,我们现在帮您操作取消”。
“零风险”承诺:强调整个过程“无需您花钱”、“只是走个流程”,消除你的戒备心。
核心目的:绝不会在电话里直接要钱或验证码! 他们的唯一目的,是引导你离开当前的通话环境,进入一个他们能完全控制的“新场景”。

第三步:引导至“主战场”,完成“交接”
一旦你表现出信任或犹豫,真正的陷阱就来了。
话术引导:
“为了更高效地为您处理,我让我们的‘专属客服/经理’通过QQ/微信添加您,他会指导您一步步操作。”
“由于涉及资金,需要您在线操作,我帮您转接到‘银联中心’的线上客服。”
“请您打开手机的屏幕共享功能,我直接指导您,避免操作错误。”
手段:诱导你添加指定的QQ/微信账号,或加入指定的钉钉/飞书群聊,或让你下载某个具有屏幕共享功能的“官方App”(实为远程控制木马)。
第四步:后续诈骗“杀猪盘”接手
当你添加了联系方式或进入群聊后,电话这边的“引流”任务就成功完成了。
角色转换:接下来,由更专业的“客服”或“诈骗脚本执行者”接手。他们所在的群聊或一对一的聊天界面,就是精心布置的“杀猪盘”。
终极诈骗:在这个封闭的环境里,他们会:
骗取验证码:以“验证身份”为由索要短信验证码,直接盗刷你的资金。
诱导转账:以“资金公证”、“安全账户”、“刷流水”等名义,要求你向指定账户转账。
网络贷款:诱骗你在各种网贷平台借款,并将款项转入骗子账户。
屏幕共享窃密:通过屏幕共享,窥探你的密码、支付过程,从而盗取资金。
如何防范?记住这几点!
官方核实:任何自称客服、公检法的来电,挂断电话,亲自拨打官方公布的服务热线或前往线下机构进行核实。绝不回拨来电提供的任何号码!
绝不添加陌生联系方式:坚决不添加任何所谓的“客服QQ/微信”,不点击任何陌生链接,不下载未知App。
绝不开启屏幕共享:屏幕共享功能等于将你的银行密码、验证码直接展示给骗子。
保护个人信息:不轻易透露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密码、短信验证码等核心信息。
理解正常流程:正规机构绝不会用私人电话联系业务,更不会要求你进行转账、贷款或屏幕共享等操作。
总结来说,“接个电话就中招”的核心在于:这个电话本身不是骗局,但它是一把精准的“钥匙”,目的是骗你主动打开通往真正骗局的那扇“门”。 只要守住“不添加、不共享、不转账”的底线,就能从根本上切断这条“引流”链条。
韩国人开始担心以后吃不上豆腐?到底是怎么回事?
64岁高市早苗登顶日本首相:女性领导人的高压生存法则
“纹面男孩”洗掉纹身却洗不掉偏见:社会包容性缺失下的生存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