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过吃撑的经历?解开腰带还是撑的直不起来腰,偶尔大吃一顿,却不知道对器官也会造成伤害,甚至带来更危险的后果。

胃:进食过多会使胃过度扩张,胃壁肌肉被拉伸,长期如此,胃的蠕动功能可能会下降,引发消化不良、胃胀、胃痛等问题。而且,过度饱食还可能导致胃酸分泌过多,增加胃溃疡、胃炎等胃部疾病的发生风险。
肠道:吃撑会使肠道负担加重,食物在肠道内停留时间延长,容易产生气体,引起腹胀、腹痛。同时,肠道菌群平衡可能被破坏,有害菌增多,有益菌减少,影响肠道正常的消化和吸收功能,长期可导致肠道疾病,如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等。
肝脏:吃撑后,大量的食物被消化吸收进入血液,肝脏需要代谢更多的营养物质和毒素。这会增加肝脏的负担,影响其正常的解毒、代谢和合成功能。长期饱食还可能导致脂肪在肝脏堆积,引发脂肪肝。

胰腺:进食过饱会刺激胰腺大量分泌胰液。如果胰液分泌过多且排出不畅,可能会引发急性胰腺炎,这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疾病,会给患者带来剧烈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心脏:吃撑后,为了消化食物,身体会将大量血液流向胃肠道,导致心脏供血相对减少。对于本身心脏功能就不好的人来说,可能会引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此外,长期吃撑导致体重增加,也是冠心病、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大脑:当人体摄入过多食物时,血液会集中到胃肠道进行消化,大脑的血液供应相对减少,容易导致大脑缺氧,使人感到困倦、注意力不集中。长期饱食还可能影响大脑的营养供应和代谢,加速大脑细胞的衰老,降低大脑的认知功能,增加老年痴呆的发病风险。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预防?
控制食物分量:可以使用较小的餐盘和餐具,这样能直观地减少食物的盛放量,让人感觉食物足够,又不会摄入过多。同时,了解食物的合理分量,例如主食、蛋白质、蔬菜等的适宜摄入量,有助于更好地控制每餐食量。
细嚼慢咽:建议每口食物咀嚼 20 - 30 次,通过充分咀嚼,能使食物更好地与唾液混合,有助于消化,同时也能让身体有足够时间感知饱腹感,避免进食过量。
合理选择食物:多吃富含膳食纤维和水分的食物,如石榴、桑葚、苦苣、竹笋、黄豆、黑豆等,这类食物易产生饱腹感,还能延缓肠道对脂肪的吸收。此外,选择低热量、高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麦面包等,可减少热量摄入,降低吃撑的可能性。
避免过度饥饿:不要等到非常饿了才去吃饭,过度饥饿会使人在进食时难以控制食量,容易吃撑。可以在餐前 1 - 2 小时吃一些健康的零食,如水果、蔬菜、坚果等,以缓解饥饿感。

专心进食:避免在吃饭时看电视、玩手机、工作等,专心吃饭能让我们更好地感受食物的味道和身体的饱腹感,从而控制食量,防止在不知不觉中吃撑。
规律进餐:尽量按时吃饭,保持固定的用餐时间和间隔,有助于维持身体的生物钟和消化系统的正常节律,使食欲得到更好的控制,避免因不规律进食导致的暴饮暴食。
控制进食速度:不要狼吞虎咽,吃饭速度过快容易导致空气随食物一起进入胃肠道,引起腹胀,同时也会让人在饱腹感来临之前就已经摄入了过多食物。
合理安排饮食顺序:先吃蔬菜和蛋白质类食物,然后再吃主食。这样可以增加饱腹感,减少主食的摄入量,同时也有利于营养均衡。
注意饮水:在餐前或餐中适量饮水,可以增加饱腹感,减少食物的摄入量。但要注意避免在进餐时大量饮水或喝碳酸饮料,以免冲淡胃酸,影响消化,还可能导致胃胀。
管理情绪:学会应对压力和负面情绪,找到其他解压方式,如运动、冥想、听音乐、与朋友倾诉等,避免通过吃东西来缓解情绪,减少情绪化进食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