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它被称为“沉默的杀手”,因为早期通常没有明显症状,往往在第一次骨折后才被发现。
因为,预防远比治疗更为重要。其策略贯穿人的一生,可分为两大板块:预防 和 治疗。
第一部分:预防 —— 构筑骨骼健康的一生
预防骨质疏松的关键在于在骨骼成熟前最大限度地增加“骨银行”的储备,并在成年后减缓骨量的流失。
一、 基础措施(适用于所有人群)
这些是维持骨骼健康的基石,无论年龄大小都应遵循。
营养均衡(“吃”出骨本)
钙(Calcium): 骨骼的“砖石”。
推荐摄入量: 成人每日约1000mg,青少年、孕期哺乳期女性及50岁以上女性可增至1200mg。
食物来源: 奶制品(牛奶、酸奶、奶酪)、豆制品(卤水豆腐、石膏豆腐)、深绿色蔬菜(西兰花、羽衣甘蓝)、坚果、连骨吃的小鱼(沙丁鱼)、 fortified foods(强化食品,如强化橙汁、燕麦)。
维生素D(Vitamin D): 促进钙吸收的“钥匙”。
来源: 晒太阳(每日15-20分钟)、富含脂肪的鱼类(三文鱼、金枪鱼)、蛋黄、肝脏、强化牛奶。补充剂往往是必要的,尤其对于日照不足的地区和人群,建议咨询医生后补充(通常每日800-1000 IU)。
负重运动和力量训练(“动”出骨本)
原理: 给骨骼施加压力可以刺激骨骼生长。
推荐运动:
负重运动: 步行、慢跑、爬楼梯、跳舞、网球。
力量训练: 使用哑铃、弹力带或自身重量进行训练(如深蹲、俯卧撑),每周至少2次。
平衡训练: 太极拳、瑜伽等,有助于预防跌倒。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戒烟: 吸烟会加速骨流失。
限酒: 过量酒精会损害骨骼健康。
避免过量咖啡因和碳酸饮料: 可能影响钙的吸收或加速钙的排出。
保持健康体重: 体重过轻(BMI<18.5)是骨质疏松的重要风险因素。
预防跌倒
对于老年人至关重要。包括改善家居环境(移除地毯绊脚物、增加浴室防滑垫和扶手、保持空间明亮)、穿防滑的鞋子、定期检查视力、必要时使用手杖。
第二部分:治疗 —— 当诊断已明确
如果经过骨密度检测(DXA扫描)确诊为骨质疏松或已发生脆性骨折,则需要积极的医学干预。
一、 诊断
金标准: 双能X线吸收检测法(DXA)。它提供T值(T-Score)来评估骨密度:
T值 >= -1.0:正常
-2.5 < T值 < -1.0:骨量低下(骨减少症)
T值 <= -2.5:骨质疏松
二、 药物治疗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年龄、性别、骨折风险、肝肾功等)选择药物。
抗骨吸收药物(减缓骨流失)
双膦酸盐类(Bisphosphonates): 最常用的一线药物,如阿仑膦酸钠(福善美)、唑来膦酸(密固达)。有口服和静脉注射两种剂型。
RANK配体抑制剂(地舒单抗,Denosumab): 皮下注射,每半年一次。效果强,但停药后需衔接其他治疗。
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s): 如雷洛昔芬,适用于绝经后女性,能降低脊柱骨折风险。
雌激素疗法: 用于缓解绝经症状的同时保护骨骼,但因有增加血栓、乳腺癌等风险,需严格评估后最低剂量短期使用。
促骨形成药物(建造新骨)
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PTHa): 如特立帕肽(复泰奥)、阿巴洛肽。能显著增加骨密度,适用于骨折高风险的重度患者。一般使用不超过2年。
硬骨抑素抑制剂(Romosozumab): 一种新型强效药物,既能促进骨形成又能抑制骨吸收。使用期限为1年。
其他机制药物
维生素K2、锶盐等在某些国家也有应用。
三、 治疗的重要原则
基础措施是根本: 无论使用何种药物,充足的钙和维生素D补充、坚持运动都是治疗成功的基石。
遵医嘱,坚持治疗: 骨质疏松的治疗是长期的,擅自停药会导致骨量再次快速流失。
定期复查: 通常治疗后可每1-2年复查一次骨密度,以评估疗效。
多学科管理: 涉及内分泌科、老年科、骨科、妇科、康复科等多个科室。
总结与建议
生命周期 核心策略
儿童、青少年期 最大化峰值骨量:保证足量钙/D摄入、积极进行体育锻炼。
青、中年期 维持骨量,减缓流失:坚持健康生活方式、均衡饮食、持续运动。
围绝经期及以后 评估风险,积极干预:女性在绝经前后应咨询医生进行风险评估,必要时进行骨密度检查。
老年期/确诊后 综合治疗,预防骨折:在基础措施上,遵医嘱进行药物治疗,并重中之重预防跌倒。
最重要的一步: 如果您是绝经后女性、有家族史、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存在其他风险因素,请主动与您的医生沟通,评估骨骼健康状况,制定个性化的预防或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