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输液通血管”这一说法,神经科医生和现代医学研究早已明确辟谣:这是一种没有科学依据的医疗骗局,尤其针对中老年人宣传的“定期输液预防脑梗或心梗”更是误导。以下是关键点解析:

1. “输液通血管”的常见骗局形式
宣传话术:声称定期输注“活血化淤”药物(如丹参、川芎嗪、血栓通等)可以“冲洗血管垃圾”“疏通堵塞”,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目标人群:多为中老年人,尤其是已有动脉硬化、高血压或既往卒中病史的患者。
盈利模式:部分私立医院或诊所通过夸大效果、捆绑体检项目等手段牟利。
2. 为什么这是伪科学?
血管堵塞的本质:心梗、脑梗的主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血栓形成,这些是长期血管内皮损伤、脂质沉积的结果,无法通过短期输液“冲开”。
药物代谢周期:输液药物在体内仅存留几小时至几天,而动脉硬化是慢性过程,短期输液无法改变病理基础。
缺乏循证证据:国内外权威指南(如《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均未推荐输液作为预防手段,大规模临床研究也证实其无效。
3. 输液的潜在风险
过敏或不良反应:中药注射剂易引发过敏、休克等(如国家药监局多次警示血栓通注射液的风险)。
感染或血管损伤:反复穿刺可能导致静脉炎、局部感染。
延误规范治疗:患者误信输液有效,可能忽视降压、降脂、抗凝等真正有效的长期管理。
4. 真正有效的预防措施
控制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等需长期药物+生活方式干预。
抗血小板/抗凝治疗:如阿司匹林(需医生评估后使用),而非“活血”输液。
健康生活方式:低盐低脂饮食、运动、戒烟限酒。
定期随访:通过颈动脉超声、血脂检测等监测风险,而非盲目输液。
5. 为什么这种骗局屡禁不止?
患者心理:急于求成,希望“立竿见影”的效果,低估慢性病管理的复杂性。
信息不对称:部分机构利用医学术语包装伪科学,患者难以辨别。
监管漏洞:个别医疗机构打“擦边球”,将输液包装为“保健项目”。

神经科医生的建议
任何宣称“输液通血管”的广告均不可信,尤其警惕“春秋两针”“疗程输液”等营销话术。
心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治疗必须个体化,需在正规医院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
举报虚假宣传:遇到此类骗局可向当地卫健委或市场监管部门投诉。
记住:血管健康没有捷径,科学管理才是关键!
西洋参、黄芪、枸杞?滋补品对症选择
花椒泡脚禁忌:这几类老人千万别试
手指操防痴呆!10个简单动作图解
艾灸关元穴:改善夜尿频繁的中医方案
晨起叩齿吞津:传统固齿养肾法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