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吃越多越好?肝损伤案例警示

2025-07-02 09:56:00 百岁健康网

关于保健品,很多人存在“吃越多越好”“反正是营养品,无害”的误区,但现实中的肝损伤、中毒案例却频频敲响警钟。以下是医学角度的重要解析:

图片关键词

一、触目惊心的真实案例

维生素过量致肝衰竭

案例:58岁男性长期服用多种维生素(超推荐量10倍),导致维生素A蓄积中毒,引发肝衰竭需换肝。

机制:脂溶性维生素(A/D/E/K)无法通过尿液排出,过量会直接损伤肝脏。

中药保健品引发急性肝损伤

案例:45岁女性服用何首乌“乌发保健品”3个月后,黄疸、转氨酶飙升(超过正常值20倍),确诊为药物性肝炎。

数据:23%的药物性肝损伤来自中药/保健品(《中华肝脏病杂志》2022研究)。

蛋白粉摧毁肾脏

案例:健身爱好者长期超量补充蛋白粉+肌酸,导致慢性肾病(血肌酐超标5倍)。

原理:过量蛋白质代谢产物加重肝肾负担。

二、为什么保健品≠安全?

“天然”≠无害

何首乌、土三七、白藜芦醇等天然成分已被证实存在肝毒性。

美国FDA统计:保健品是药物性肝损伤的第三大诱因(仅次于抗结核药和抗生素)。

成分复杂性与未知风险

部分保健品非法添加西药(如降糖药、壮阳药),或重金属超标(如某些“补钙”产品铅含量高)。

多种保健品混用可能产生化学反应(如维生素K抵消华法林的抗凝作用)。

个体差异的“隐形炸弹”

某些人存在CYP450酶基因突变,对保健品代谢能力极弱,常规剂量也可能中毒。

三、哪些人最易“踩雷”?

同时服用3种以上保健品者(风险增加4.5倍)

有慢性肝病、肾病或老年人(代谢能力下降)

轻信“速效”宣传者(如“7天降血脂”“月瘦20斤”)

四、科学应对策略

严格遵循“缺才补”原则

通过医院检测确认是否缺乏营养素(如维生素D、铁蛋白),避免盲目补充。

警惕“护肝/排毒”陷阱

肝脏本身有解毒功能,所谓“排毒保健品”可能适得其反(如某“护肝茶”含大黄致腹泻脱水)。

学会看标签

避免成分表含“Proprietary Blend”(专利混合配方,可能隐藏高风险成分)。

每日摄入量勿超过UL(可耐受最高摄入量),如维生素E≤1000mg/天。

优先食补

均衡饮食可满足大多数营养需求(如1个鸡蛋含维生素B12达每日需求量的46%)。

图片关键词

五、权威建议

中国《保健食品原料目录》仅收录89种安全成分,且不能宣称疗效。

美国FDA警告:94%的保健品广告存在虚假宣传。

肝损伤信号:乏力、食欲差、尿色深、皮肤瘙痒,需立即停用并就医。

记住:保健品是“补充剂”而非“治疗剂”,身体不是化学实验室,别用自己当试药工具!



输液通血管?神经科医生揭穿骗局

西洋参、黄芪、枸杞?滋补品对症选择

花椒泡脚禁忌:这几类老人千万别试

手指操防痴呆!10个简单动作图解

艾灸关元穴:改善夜尿频繁的中医方案

标签: 失眠 睡眠

地址:

济南市高新区铭盛大厦

邮箱

sjr_wyf@163.com

电话

4000-123 231 Let's Get In Touch